三、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 $lesson$
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,是相对于以产量为基础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而言的。
1.成本计算分为两个阶段
(1)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,“产品消耗作业、作业消耗资源”。根据这一指导思想,作业成本法把成本计算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,将作业执行中耗费的资源追溯到作业,计算作业的成本并根据作业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;
第二阶段,根据第一阶段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产品所耗费作业的数量,将作业成本追溯到各有关产品
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计算过程可以概括为:“资源→作业→产品”
(2)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分两步进行
第一步除了把直接成本追溯到产品之外,还要把不同性质的各种间接费用按部门归集在一起;
第二步是以产量为基础,将制造费用分摊到各种产品。
传统方法下的成本计算过程,可概括为:“资源→产品”。
2.成本分配强调可追溯性
作业成本法认为,将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有三种不同的形式:直接追溯、动因追溯和分摊。
作业成本法的一个突出特点,就是强调以直接追溯或动因追溯的方式计入产品成本,而尽量避免分摊方式。即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分配主要使用直接追溯和动因追溯。
(1)直接追溯,是指将成本直接确认分配到某一成本对象的过程。这一过程是可以实地观察的。使用直接追溯方式得到的产品成本是最准确的。
(2)动因追溯,是指根据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到各成本对象的过程。生产活动中耗费的各项资源,其成本不是都能直接成本对象的。对不能直接追溯的成本,作业成本法则强调使用动因(包括资源动因或作业动因)追溯方式,将成本分配到有关成本对象(作业或产品)。采用动因追溯方式分配成本,首先必须找到引起成本变动的真正原因,即成本与成本动因之间的因果关系。
作业成本法强调使用直接追溯法和动因追溯法来分配成本,尽可能避免使用分摊方式,因此能够提供更加真实、准确的成本信息。
3.成本追溯使用众多不同层面的作业动因
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,产量被认为是能够解释产品成本变动的唯一动因,并以此作为分配基础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。而制造费用是一个有多种不同性质的间接费用组成的集合,这些性质不同的费用有些是随产量变动的,而多数则并不随产量变动,因此用单一的产量作为分配制造费用的基础显然是不合适的。
作业成本法的独到之处,在于它把资源的消耗首先追溯到作业,然后使用不同层面和数量众多的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。
不同层面的作业动因包括:
(1)单位水准动因(即以单位产品或其他单位产出物为计量单位的作业动因)
(2)批次水准动因(即以“批”或“次”为计量单位的作业动因)
(3)产品水准动因(即以产品的品种数为计量单位的作业动因)等
点击领取>>领取注册会计师《全科》490M超全资料包>>2021年的备考序幕已经拉开,欢迎新的小伙伴们加入我们,同舟共济,积极备考,希望大家能够在2021年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。注会2021年特色畅学班、超值精品班、高效实验班等班型为不同学员量身打造,带你高效备考2021年注册会计师。课程详情>> 马上购课>
下列关于风险的说法,正确的是( )。